郑和、建文帝与雪峰寺

郑和后人提供私人保存史料,称郑和曾到过福州雪峰寺,并拜见了逊位出逃的建文帝。经查雪峰山资料,可以确定郑和于永乐年间到过雪峰,并在旧大殿前立两座瓦塔。《雪峰山志》(先祖父潘守正著,1955年)载:“殿前瓦塔两座,永乐中三宝太监自西洋携来置此。”“注:按旧志载,凤凰冈寺之主山,寺依其麓,可见明代寺在今凤凰山下,即今之古寺。而康熙壬寅改向重构,至达本和尚中兴,乃是象骨峰之今寺。所云殿前瓦塔两座,今之古寺前尚有塔基两座,塔已无存。”由此可以断定,郑和到过雪峰,在明代及解放后两次所修山志中均有明确记载,应当比较翔实可信,论之无疑。

建文帝逊位出逃。郑和在雪峰寺是否见到建文帝,并“拜泣于地,抚摸其足”(文帝左足一趾有黑痣)则难以断定,但可能性非常大。查清代山阴人周之炯、吴乘权、周之灿所合著《纲鉴易知录》(1930年上海扫叶山房印)载,明朝由朱元璋濠州(凤阳)起兵定位后,号大明建元洪武,历16帝,276载(1368-1644年),建文帝乃朱元璋之孙,懿文太子之子,为明朝第二帝,在位仅4年。即位不久,近臣不断鼓动其斩杀燕王朱棣,或将其调离燕京至南昌,以免后祸,他始终不忍,及至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大军南下,攻城略地之际,建文帝仍命部将“不得斩杀,不使我负杀叔之名”。朱棣大军南下,济南城守城将士在城头竖高皇帝神牌,燕兵不敢炮击,说明亦有顾忌,兵临金陵城下时,建文帝派庆城郡主(朱棣称姐)出城谈判,许以长江为界,南北分割议和。朱棣表示“凡所以来,为奸臣耳,皇考所分之地且不能保,何望割地也,但得奸臣之后,谒孝陵,朝天子,求复典章之旧,免诸王之罪,即返北平”。送郡主时说“为我谢天子,吾与上至亲相爱无他意,幸不中为奸臣所惑,更为我语诸弟妹,吾几不免赖宗庙神灵得至此,相见有日矣”。明确表示其出兵目的是驱灭奸臣,不想杀建文帝,谈判双方泪流满面。朱棣夺位后,迁都顺天(北京),杀了建文帝身边大部分近臣,并将家人一律打发为奴,但可能“特赦建文帝命,默许其出逃,不得返朝”。一种说法是,建文帝得先帝朱元璋所留红色密箧,内有白金十锭,度牒三张(应文、应能、应贤),袈裟帽鞋剃刀俱备,朱书一份,云:应文从鬼门出,余从水关御沟而行,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。于是建文帝削发换僧衣,由程济、吴王教授杨应能、御史大夫叶希贤等9人陪同,从暗道逃脱,从此以僧人面目身份浪迹天涯,云游四方。

建文帝遍访名山,可能到过雪峰寺。对建文帝出逃后的踪迹,明史少载,清人所记则“多而细”。大致为:由程济相随,至云南永嘉寺、四川重庆大竹善庆里,结茅于白龙山。其时郑和可能已见过建文帝。“上命太监郑和航海通西南诸国。和数往来云贵间,踪迹建文帝。……永乐庚寅8年春3月,建文帝复至白龙庵,工部尚书严震使安南,密访建文帝。忽与帝相遇于云南道中,相对而泣”。此后有关建文帝的记载很多,他先后到过云、贵、川各地及南京、宁波、衡山、入楚至公安、武昌、汉阳,到过大别山、汉中,并下江南,到史彬家留宿,至宁波渡莲花洋,游杭州吴山,谒浙江天台国清寺,数度往粤西。从建文帝游历名山大川,遍访各地高僧的踪迹来看,曾经走访“五山十刹”中“十刹之首”的雪峰寺可能性很大,这并不难想象。当时雪峰寺在佛界有极高地位,是禅宗五宗之二:云门宗和法眼宗的祖庭,高僧辈出。其时,最可能接待过建文帝与郑和者当数雪峰第67代住持正映庵禅师,他于永乐元年朝京归来,主持雪峰达15载,可能见过建文帝和朱棣,朝廷并派员随访过雪峰,他在雪峰枯木庵树腹碑外刻有“钦差内官古童段奇徐忠三员于永乐八年正月十九日登山,喜舍大殿五尊佛藏,修崇善事,游览古迹,登象骨峰,观龙头水,磨香石诸境界,至二日出山……”。推测建文帝若来雪峰应在永乐八年之前,而郑和应在此后,郑和数度从福建出发,远航西洋,船队规格极高,是否可能携建文帝同往?无可考证,当存一疑。由此也可推测,建文帝行踪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朝廷默许,但不对外公开,与其接触的官员也不受追究。


 雪峰佚名诗之谜。建文帝“好文章,喜诗歌”,《雪峰山志》卷六胜迹题咏篇内收集了自明代以来题诗215首,其中56首为佚名诗,只署“前人”,前人究竟是谁?为何不署真名?难以理解。从诗文看,风格相近,多为五言,少数七言,多喻世事沧桑,情调悲凉,具相当造诣,亦显超脱达观,参透世故之慨。如题无字碑两首:“鸟迹空中见,苔纹石上生。若教逢巨眼,字字没分明。”“字前原有教,碑后已无纹。欲待何人识,天风吹暮云”。明代以来,朝廷大员不断前来拜访雪峰,为历朝之最,先后有多任工部、礼部、吏部尚书及众多地方高官前来,来访的各地高僧也络绎不绝,也多有题咏,但都具署实名,独有这50余首年代并不久远但却气势不凡的一组佚名诗无一属名?究竟出自谁手?确是雪峰一大难解之谜。

明朝,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,轰轰烈烈,名震古今,世所叹服,而建文帝逊位落难,死活难辨,传闻众多,迄今仍是困扰史界的一大谜团,其中与千年名刹福州雪峰寺究竟有无联系?又添一引人入胜的历史谜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