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史文学家-林瀚

images_mingren_lin_han_01

 

福州历史文化名人、明代尚书林瀚(1434-1519年)为官40余年,历经宪宗、孝宗、武宗三朝,曾任庶吉士、编修、修撰、谕德、祭酒、侍郎、吏部尚书、兵部尚书并参赞机务等8个职位。因两个儿子、两个孙子也任过尚书,史称“三代五尚书”;又因本人、儿子、孙子当过国子监祭酒,史称“国师三祭酒”。这一史实,使他知名一时,冠冕海内。

在漫长的仕宦生涯中,林瀚因其学问、品行和为人,赢得皇帝、同僚的垂爱和拥戴。林瀚不属于少年得志那类人,他33岁才中进士,此后30余年一直在皇帝身边做编史和讲经工作,并荷负教育皇储和国子监诸生的任务。改任吏部侍郎后,几年间,荣任吏、兵二部尚书,并入阁参赞。如果没有阉党刘瑾加害,他还可以加官进爵。

林瀚一生注重“内行修洁”。他对事刚方侃直,为人仁慈谦厚,同僚多愿与之交往,并引为依靠。林瀚在吏部为官时,对入监举人、新登进士,都能一一记下其姓名才貌。在讨论用人时,他都能详尽、准确地指出,某某学行敦厚笃实,某某才气横溢,某某节操端方;某某可掌风纪,某某可司财务,某某可治繁简。因材授任,丝毫不差,“得人之声闻于中外”。

不顾个人安危,敢于仗义执言,在关键节点上关心爱护同僚,是林瀚最为同僚敬重之处。御史王献臣,弘治六年(1493年)进士,曾奉命巡察东厂,执法无私,得罪太监。后因大同巡边和辽东事,两次被东厂陷害,受廷杖,遭狱刑,两次贬谪。林瀚不平,为之疏争。结果,忤旨受责。在这情势下,他要求罢官致仕,告老回家。孝宗帝朱祐樘不准。武宗正德元年(1506年),王献臣得以平反昭雪,起用为浙江永嘉知县。阅历沧桑之后,王献臣心灰意冷,懒于为官,只欲隐退。后辞官回姑苏,择地建宅。一代名园——拙政园,由他手成。

言官戴铣,弘治九年进士。此公亦是耿介之人。他与给事御史李光翰等人联名章奏,要求挽留大学士、首辅刘健,大学士、次相谢迁,并弹劾宦官高凤。结果,武宗帝大怒,令逮入狱。押解戴铣进京时,林瀚独去送别,赠送财物。这件事被专权的刘瑾知道,非常恼怒,欲置林瀚于死地。幸好兵部侍郎才宽搭救,林瀚才免一难。

林瀚对刘瑾等阉党的恶行不满,各地给宦官进贡财物,取道南京索要官舟时,林瀚每每予以拒绝,刘瑾对此非常不满。刘健、谢迁被罢免后,刘瑾就对林瀚等一批不肯依附于他的官员下手。正德二年三月,假传圣旨,诬大学士刘健、谢迁,尚书韩文、张敷华、杨守随、林瀚等53人为奸党。这就是震惊朝野的百官群臣跪金水桥事件。正德五年八月,刘瑾事发被诛。

与林瀚同科进士上了《明史》的就有十四五位。他们与林瀚志趣相投,政见相一,关系深厚。在明大臣中,兰溪(今浙江金华)章懋,安福(今江西吉安)张敷华,兴化(今福建莆田)林俊与林瀚四人,为官严正,交谊笃好,人称“南都四君子”。

林瀚对同僚爱憎分明。他痛恨阉党和一些官员,却与正直的宦官关系甚好。与来闽总管市舶司的尚春太监的密切关系,即是一例。市舶司是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,也是宦官派出负责侦缉、监控官员的特务机关。林瀚在翰林院任内,曾入内书堂执教,当过尚春老师。因尚春器宇不凡,故“心雅重之”。尚春在闽做了不少修桥、铺路、建亭、捐资的善举,林瀚大加赞许。正德己卯(1519年)夏秋,尚春倡导修建的吸翠亭、鳌峰胜观亭落成。尚春除邀一些高官前去观瞻,还盛情请年届86岁的林瀚出席庆典。胜观亭落成,系中秋日,离老人去世仅一个多月。为同僚情义,他兴致勃勃前往。事后,还撰写了《鳌峰胜观亭记》。

林瀚与同僚不仅有公务活动,也有诸多文字往来。读现存诗文,可以窥见同僚对他有极高的评价。明内阁次相李东阳(1447~1516年)在《怀麓堂集》里有写给林瀚的几首诗。其中,《次韵答泉山林先生二首》有这样两句:“休言八十年华老,北海何人起钓矶?”“三楚八闽千万里,江湖何地不渔矶。”李东阳对林瀚的赞誉,朴实而真挚。

明大臣郑纪(1438~1513年)在《送太宰泉山林公奏绩序》有这样的叙述:“国家每有大事,必会集商榷,博采众论。公发一言,群僚莫不悦从。”明大臣王鏊(1450~1524年)曾与林瀚同讲经筵。他亲历林瀚诸事,颇有感触。林瀚仙逝后,他写的长诗《闻尚书泉山林公讣》有这样精彩的词句:“有如林泉公,宿德众尤向。词林三十年,缜密见涵养。操履冰玉清,文章台阁样。荣名势利途,众竞独退让。皋比坐成均,六馆无孟浪。道傍推大宅,寒士俱挟纩。保釐向南都,百僚同倚仗。”

这些诗句,是王鏊对林瀚一生的客观评价。